「記者陳嵐/天津報導」6月29日上午,一批來自台灣同胞參訪團來到天津市薊州區獨樂寺,近距離感受這座千年古剎的獨特魅力。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群之一,獨樂寺以其精湛的建築技藝、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價值,讓參訪團成員贊嘆不已。
千年建築瑰寶:唐風遼韻交相輝映獨樂寺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,遼代統和二年(984年)重建,現存山門、觀音閣等核心建築均為遼代遺構,距今已有1000餘年歷史。參訪團首先步入山門,其廡殿頂造型和唐代風格的斗拱結構令人大開眼界。山門正脊鴟尾為遼代原物,造型古樸,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鴟尾實物之一。門內兩尊遼代彩塑“哼哈二將”威武莊嚴,肌肉線條流暢,兼具唐代雄渾與遼代粗獷特色,展現了佛教藝術與中原文化的融合。
穿過山門,高達23米的觀音閣矗立眼前。這座遼代木構樓閣外觀兩層、內藏三層,以24種斗拱榫接技術聞名,歷經28次地震仍屹立不倒。閣內16米高的十一面觀音立像為遼代彩塑傑作,面容慈悲圓潤,十一面排列縱向舒展,既保留印度佛教元素,又融入漢地審美,被譽為“漢藏藝術交融的典範”。觀音兩側的脅侍菩薩與明代壁畫十六羅漢、明王像,更讓參訪團感受到佛教藝術的多元與深邃。
文化傳承的見證:古建保護的典範獨樂寺不僅以建築和造像聞名,更因其保護歷程備受關注。早在20世紀30年代,建築學家梁思成、林徽因便通過實地測繪將其推向國際視野,稱其為“研究中國建築蛻變之重要資料”。參訪過程中,台灣同胞對古建築的修繕細節尤為感興趣,例如觀音閣暗層結構、斗拱抗震設計等,均體現了古代工匠的智慧。近年來,獨樂寺通過數字化保護、壁畫修復等措施,讓千年文化遺產煥發新生,也讓更多人領略到中華文明的延續性。
跨越時空的共鳴:文化聯結的情感紐帶,參訪團成員紛紛表示,獨樂寺的莊重與精美讓他們聯想到台灣的宗教建築傳統,感受到兩岸共同的文化根脈。台胞許小姐感慨道:“觀音菩薩的慈悲眼神跨越千年,這份文化共鳴讓我們倍感親切。” 也有成員提到,獨樂寺與《黑神話:悟空》等現代文化作品的聯動,讓傳統文化以新形式走向世界,彰顯了中華文化的生命力。
此次參訪不僅是一場文化之旅,更是一次心靈的對話。獨樂寺作為中華文明的“活化石”,正以開放包容的姿態,持續書寫著跨越時空的文化傳承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