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記者陳嵐/天津報導」6月28日下午,台灣同胞參訪團ㄧ行走進天津市薊州區漁陽鎮西井峪村,實地感受這座被譽為“石頭村”的傳統村落如何通過文旅融合與生態保護,實現從閉塞山村到全國文旅標桿的華麗蛻變。
石頭壘砌的千年古村,煥發新生機
西井峪村始建於明末,因四面環山形似“井”而得名,村民以明代將領周玉基後裔為主,至今保留著大量明清至民國時期的石砌合院建築。村落以“乾砌石”技藝建造的石屋、石巷、石牆錯落有致,兼具北方山村的古樸與藝術美感,2012年入選中國首批傳統村落名錄。村民世代以石為生,砌石技藝更於近年被列入薊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,成為村落的文化名片。
“以前我們靠開山賣石為生,現在則是‘賣石頭品牌,賣石頭故事’。”村黨支部書記周維東向台胞參訪團介紹,西井峪村摒棄傳統粗放發展模式,將石砌建築與自然景觀結合,打造出獨特的文旅IP。
近年來,西井峪村以“五景十坊三十院”為發展框架,整合自然、人文與歷史資源,引入精品民宿、手工作坊、特色餐飲等業態。目前,全村已建成60余家精品民宿,年均接待遊客超50萬人次,旅遊年收入達3500萬元,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3.2萬元。
非遺傳承與生態保護並重,打造兩岸鄉村交流樣本
“西井峪的發展模式為兩岸鄉村提供了寶貴經驗。”參訪團成員表示,該村通過生態保護、文化活化與產業創新,實現了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願景,這種經驗值得借鑒與推廣。
展望未來:從“石頭村”到鄉村振興示範地
如今的西井峪村,石板路蜿蜒通向青山綠水,太陽能路燈與生態停車場等設施一應俱全,傳統民居被改造為融合城市元素的咖啡館、書店和藝術空間。未來,村莊計劃進一步深化文旅融合,推動智慧旅遊與非遺產業化,持續擦亮“石頭村”品牌,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。
台胞參訪團成員感慨道:“從開山採石到守護生態,從貧困山村到文旅強村,西井峪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大陸鄉村振興的決心與智慧。期待未來兩岸在鄉村發展、文化傳承等領域深化交流合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