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蕉裕祿的故鄉琴聲悠揚

記者陳嵐/開封蘭考/採訪報導」 今日,我們兩岸媒體聯合採訪團,來到蕉裕祿的故鄉蘭考,當年焦書記帶領蘭考羣衆們廣泛種植泡桐,治理了蘭考的風沙災害,改善了蘭考過去貧窮落後的面貌,現如今在焦裕祿精神的指引下,徐場村已成爲“人人有活干,家家有錢賺,戶戶是老闆”的新農村,在他們身上,我們看到了新時代蘭考人真抓實幹、埋頭苦幹的拼搏力量!進入“七賢琴坊”。徐場村民族樂器產業的快速發展,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士返鄉創業。像七賢琴坊老闆這樣返鄉創業的人在徐場村有60多名。

七賢琴房是生產古琴的專業戶。古琴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,原稱“瑤琴”、“七絃琴”,唐宋以來逐漸稱呼爲“古琴”。古琴文化源遠流長,博大精深。古琴最初爲五絃,分別代表着中國古代的五個音階“宮商角徵羽”,周代時增加了文王弦和武王弦發展為七絃,演變爲文武七絃琴。古琴身長三尺六寸五,代表一年365天

中國民族樂器之鄉堌陽鎮,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蘭考縣音樂小鎮項目的標準化廠房區,下面我將以“一個人 一棵樹 一種精神 一個產業”爲脈絡,向大家講述蘭考民族樂器產業的發展情況。

村裡的主幹道叫做五音路,大家走到這條路上可以看到,每家每戶門前都掛了一個自己的作坊名字,有做激光雕刻的,有做古箏、古琴的,家家戶戶都發展起了庭院經濟。徐場村依託特色的民族樂器產業也發展起了電子商務,我們看到的這個“二衛古琴”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,他們通過網絡電商銷售生產的古琴,每年可以賣1000多臺。村兩委每年都會在雙11、618等電商大促節日前會邀請商務局工作人員、抖音店小二爲大家做電商銷售培訓指導,現在徐場村民族樂器電商銷售額已經達到5000萬元,佔到總值的1/3左右;同時樂器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助推了徐場村文化產業的進步。徐場村與浙江音樂學院、西安音樂學院等高校簽約成爲教育實踐基地,培養民族音樂人才。每年可接待音樂愛好者及遊客十萬人次。

2021年,縣委縣政府同中央音樂學院合作,共建了民族樂器發展研究院,助推了音樂小鎮民樂產業研發設計的升級。
產業集聚非常有利於產業的發展,目前蘭考縣引進了上海民樂一廠、蘇州民樂一廠以及深圳佳音王企業,實現採購本地化、生產成本降低,企業間交流增加助推了本地企業的產品創新升級。
特色的民族樂器製造產業也極大程度上推動了農民的增收致富,當地就有一千餘名本地農民成長為了民樂工匠師傅,民族樂器製造產業成為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,推動了鄉村振興,助力了民族復興。

徐場村是遠近聞名的樂器村,全村共有105戶628人,脫貧戶7戶35人,105戶農戶中民族樂器家庭作坊就有90戶,主要生產古箏、古琴、琵琶等民族樂器以及琴弦、琴桌、琴凳等配套產品,目前全村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。
資金支持是產業發展的重要保證。爲解決羣衆創業初期資金困難問題,村兩委與工作隊積極對接縣金融工作局,結合蘭考縣普惠金融實驗區政策,幫助村民開發樂器產業貸以及申請各類貸款,累計爲羣衆爭取普惠金融貸款、返鄉創業貸款、產業信用貸616萬元,極大程度上推動了民族樂器產業的發展,目前已輻射帶動本村以及周邊村1000多名村民實現穩定就業,年產各類民族樂器7萬臺把,年產值達1.5億元,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.6萬元。